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接受高等教育,才能应对未来日益动荡的就业环境?

成长视角 视角学社 2020-08-17
来自专辑
教育观察


在美国,不少政治家、政策专家和有经济头脑的专栏作家异口同声地呼吁,大学的价值在于帮助年轻人备战职场。他们认为,大学生应该选择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大学应该根据美国企业界亟需的工作岗位而设置课程体系。这些讨论的一个突出的观点在于,学生应该接受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训练,而不是致力于那些不够实用或不受欢迎的技能。

 

这些论点概括如下:对于需要政府资助才能上大学的中产家庭孩子,在大学里应该把追求个人兴趣视为一种奢侈。高等教育就得埋头苦干,学习能够带来稳定收入和偿还贷款的课程;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他们应该致力职业发展,专注于业界需要的工作岗位。

 

佛罗里达州州长、共和党人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在2011年表示支持这一立场,当时他宣布州政府的拨款向STEM教育,而非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倾斜的意向。在接受电台主持人马克·伯尼埃(Marc Bernier)访谈时,他将矛头指向人类学,称其浪费学生的时间和本州预算。他表示,“你知道,佛罗里达不需要那么多人类学家。这在大学里是一个很棒的学位,不过在我们这里避之不及。我想把资金用于帮助大家获取STEM学位......这样他们一出校门就可以找到工作。”


这种看法认为大学只不过为中产阶层年轻人提供略胜一筹的职业教育,将其打造为企业经济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则应该留在职业学校接受培训,从而为企业利益服务。无论来自贫困家庭还是中产阶层,这些孩子都不应该奢望大学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机遇。

 

这种冠冕堂皇政治观点乍一看似乎无懈可击,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其所标榜的就业市场认识不清。首先,认为人文教育有碍学生就业的预设前提大谬不然。事实上,接受通才教育的毕业生颇受欢迎。经济学家戴维·戴明(David J. Deming)在全美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撰文指出,目前雇主寻找的技能,来自于更具探索精神的大学教育,例如学生在研究人文学科过程中所掌握的能力。


2000-2012年间STEM岗位的变化,来源:戴维·戴明


更重要的是,这些员工的“软性技能”——与旁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供不应求。戴明指出STEM工作的收入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自2000年以来,经济学家观察到管理、专业和技术岗位的就业人数和薪资增长开始停滞不前。换句话说,高等院校需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不是获取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认知技能,后者从狭义上理解仅有STEM教育方能提供。


如果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仅为一份高薪工作,那么昂贵的学费也令这种“企业螺丝钉”论调难以自圆其说。经济学家约翰·施米特(John Schmitt)和希瑟·布希(Heather Boushey)发现,在24岁至35岁的群体中,约20%的大学毕业生“实际上不比高中毕业的同龄人挣得更多”,甚至不考虑学费贷款情况同样如此。


上述观点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就业市场动荡不定。与二战后数十年相比,现在的工作远没有彼时安稳,而且未来很可能变得愈发没有保障。在大学生即将进入的那个世界里,很多工作机会稍纵即逝。虽然在20世纪中叶,企业依靠一支长期稳定的员工队伍,但是如今的美国,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转变成为企业假设存在一支“来去自如”,适应临时性/无保障雇佣关系的劳动力供其支配和使用。


当临时性雇佣关系与大规模科技进步(例如互联网的崛起)不期而遇,显然,这种社会变革更多出于竞争和创新的自然演变,而不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不过,正如历史学家路易斯·海曼(Louis Hyman)在其所著《短工:美国工作、美国商业和美国梦是如何变成临时性的》(Temp:How American Work,American Business,and the American Dream Became Temporary)一书所展示的那样,这种转变是商界领袖刻意追求的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司管理层及其咨询顾问开始挖掘短线利润,缩减企业对员工的承诺。长期员工要求得到晋升和福利,他们还受到工会的保护。设法处理掉成本昂贵的员工成为实现利润目标的关键所在。取而代之的是,公司更多依靠短期雇员,干完手头工作马上与其分道扬镳。


Temp:How American Work,American Business,and the American Dream


无论如何,临时工作风靡一时,对大学毕业生意味着收入波动加剧,当他们失去或完成一份工作,必然担心到哪里寻找下一份工作、何时才能找到。他们还必须应对白领工作风驰电掣般的自动化进程。尽管媒体倾向于宣扬机器人将在职场中取代人类,不过如今的自动化任务协助人类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然而,工作临时化结合自动化使得教育目标在于为学生准备求职所需特定技能这一论点更加站不住脚。一旦接受大学生涯必须致力于求职准备这一观点,当他们毕业之时将很难确定其期待的高薪职位是否依然存在,更谈不上长期保障。


人工智能取而代之的威胁真实存在。科技公司竭尽全力将白领员工拒之门外,通过自动化替代其工作或减少其数量。曾任谷歌中国研究院负责人的风险投资家李开复着眼于那些对企业构成负担沉重的岗位。2017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预测,人工智能将更快取代白领工人,而非蓝领工人。他的公司已经进行投资设法取代信贷员、客服人员、培训师和律师助理等岗位。其他公司也在投资开发一些旨在替代飞行员、记者和律师的技术。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预计,在当前数字化潮流中,美国有47%的工作面临风险。他们警告称,如果不能顺势而为就得靠边站。即便预测未来出现哪些具体工作及其表现形式也将成为一项挑战,如果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话。


受到人工智能影响的职业,来源:OECD


同样的警告也适用于那些鼓吹职业培训者所推崇的工作。职业与技术教育(CTE)——过去被称之为职业学校——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为那些无法就读大学或大学期间表现不佳者提供一条通往高薪职位的捷径。今天,以电梯安装工和计算机支持专家等岗位为例,即使没有大学文凭也能支付中产阶级的薪水。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高中毕业后不会马上接受高等教育,对其中很多人而言,在工作生涯的某个阶段获得一个技术证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根据佛罗里达州教育部的数据,那些要求(基于中等教育之上)职业培训的岗位成为该州一个涨幅最快的就业增长点,这一现实促使学生参加社区学院和营利性学校开办的培训项目。

 

但CTE拒不认可通识教育的成果,这些收获往往无法用金钱衡量。支持者也忽视了CTE传授技能的经济价值多么微不足道。注册CTE的学生正在接受培训的技能,未来的需求很可能寥寥无几,甚至荡然无存。那些承认上述技能可能过时的职业教育倡导者辩称,接受这些培训至少可以在目前过渡阶段从事可靠且薪水可观的工作。然而,开发其潜能却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CTE的成果局限于职业培训,而有关其价值的争论往往对以下偏见视而不见:接受传统高等教育应该是那些具备潜在才华和能力的学生。而只有中上阶层培养出来的习惯和性格,才能使年轻人具备上述潜力。当专家确定将哪些学生纳入CTE项目时,他们向这些年轻人展现一个不同的视角,在此框架内变本加厉地鼓吹和强化阶层和种族等级制度。


无论鼓吹CTE,还是宣扬大学为中产阶层备战职场的论调,均与美国对教育价值和公民权利一贯以来的理解背道而驰。当政治家和政策专家断言大学的主要作用是为商业社会培养合适的劳动力,他们有悖于约翰·杜威提出的政治哲学:教育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性格和观念,并随着大环境的发展推进民主制度。他认为,教育无法简化为就业准备,这将有损工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他没有否认职业培训可以成为其教育框架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同时必须涵盖社会、政治和道德层面。但他提醒道:“让我感兴趣的并非是那种培训工人‘适应’现有工业体系的职业教育;我还不够热爱这一体系。" 相反,他倡导的职业教育培养工人具备改造工业体系的能力,这一目标拥抱了20世纪初与时俱进的大环境,并从中看到匡扶正义的可能性。


约翰·杜威


杜威将其政治教育哲学根植于对人类“可塑性”的推崇。“可塑性”是指年轻人以其长辈难以预料的方式开发自己的能力。“可塑性最宝贵的部分,”杜威认为,“在于形成习惯于独立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在其哲学中,环境和差异化成为关键所在。杜威断言,年轻人通过互动学习成长,他们与周边环境互动,与按照固定思维习惯行事的老师互动、还与想法和习惯迥异的同龄人互动。杜威告诫读者应认识到年轻人“潜力”的重要性,这些蓄势待发的能力并不仅限于个人。它们超越了私人范畴。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的繁荣有赖于年轻人的脱胎换骨,前提是必须教育他们如何造就自己。


如今,杜威的观点依然行之有效。高等院校不能引导学生致力于特定工作或迎合企业高管的喜好,而是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一个开放的未来做好准备,即使是在一个人工智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未来。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恩(Joseph E. Aoun)认为,当大学能够扩大“其接触层面,成为终生学习引擎”之时,教育依然可以“免遭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


今天的学生需要大学帮助他们适应这一持续变化已经成为常态的社会。大学时期应该注重开发孩子潜力的想法既不异想天开、亦非天真烂漫。这是难得的真知灼见!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19/09/college-not-job-prep/597487/

https://www.americanprogress.org/wp-content/uploads/issues/2010/12/pdf/college_conundrum.pdf

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2018/04/24/a-study-finds-nearly-half-of-jobs-are-vulnerable-to-automation

https://medium.com/betterworkingworld/stem-is-overrated-why-we-shouldnt-be-pushing-everyone-to-get-a-degree-in-science-6f1f9876e258

https://medium.com/betterworkingworld/stem-is-overrated-why-we-shouldnt-be-pushing-everyone-to-get-a-degree-in-science-6f1f9876e258


相关阅读

文科专业找不到好工作?盘点25个平均薪资最高的人文专业学后

学习人文学科能做什么?

原来学画画的孩子,未来可以从事这么多高端行业!



作者:海哥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